《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3-08 17:44:19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可以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特别的事,也不过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这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间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写自己的孤独寂寞。小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

或许是天嫉英才,萧红这股中国文学上清新的风不再荡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让世人对这样一个女子钦佩。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个呼兰河边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此处隐藏9970个字……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但灰色中又不时沁出一丝红色,就像新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终于,在《呼兰河传》中读懂了这位“贫民作家”,处在悲凉,愚昧的时代却仍试图给人以希望,让灰色的童年绽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经历着中国的日新月异吗?既然我们不必悲天悯人,又何不努力学习,书写属于我们零零后自己的金色时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