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3 17:44: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1、注意创设简明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本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简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感受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确定的数表示出来,进而逐步发展,体会可以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结合具体的问题体会字母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2、注重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本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采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到字母以它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信息的优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小棒、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情境图展示)宁宁和波波正在看一则新闻:7月6日中午12:00,警方接到110报警电话,在h高速公路上,有x个犯罪嫌疑人驾驶着车牌号为浙BT06XX的出租车,以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朝S方向逃跑。警方快速出击,经过t小时的追捕,将这些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

师: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哪些新的表述方式?

预设

生:看到了许多字母。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字母可以表示什么?(学生列举字母可以表示的内容,如字母可以表示速度、方向、数量等,还可以表示高速公路的名称)

师(指名):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虚拟的新闻情境图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可以表示固定的数、地名、方向、时间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4,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通过观察课件,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大杯果汁是1200g,倒了3小杯。

生2:我知道了一小杯果汁是xg。

师: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果汁还剩多少克吗?

(小组讨论,生汇报;师板书1200-3x)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一小杯果汁是xg,3小杯果汁总共3xg,还剩(1200-3x)g果汁。

师:根据这个式子,当x等于200时,果汁还剩多少克?

(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当x=200时,1200-3x=1200-3×200=600)

师追问:当x=300、400时你会计算吗?想一想,算式中的x还可以表示哪些数?最大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x最大可以表示400,因为当x=400时,3小杯正好是1200g。

2、小组合作,操作体验例5。

同桌为一个小组,一名同学用小棒摆3个三角形,另一名同学用小棒摆3个正方形,摆完后小组计算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汇报。

预设

生:3×3+3×4=21,共用了21根小棒。

师:如果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共用多少根小棒?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三角形用了3x根小棒,正方形用了4x根小棒,共用(3x+4x)根小棒。

生2: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用7根小棒,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一共用7x根小棒。

师:仔细观察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x+4x=(3+4)x=7x

预设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师:当x=8时,你能求出用了多少根小棒吗?

(生独立解答)

3、完成教材59页“做一做”。

4、赠名言、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师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A=X+Y+Z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通过学习,使知识能够串联起来,促进学生通过迁移、转化的思想学习新知,体会可以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x±bx”形式的式子的简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让学生亲自摆一摆,在实践中理解含有字母的乘法分配律,从而学会“ax±bx”的简化写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扇形统计图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统计图中较难的一种,它能恰到好处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统计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来教学新课。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层次性、实用性。

设计时,化繁为简,注重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时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为学习材料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渗透了健康饮食的教育。在观察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阶段,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不但使课堂教学具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直观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

设计时,教师充分利用课件的便利性和直观性。在探索部分,巧妙利用表格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在分析部分,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体现

PPT课件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我们的膳食是否平衡呢?老师这里有一幅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课件出示)

师: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并用直观的宝塔图形式表现出来。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宝塔图中知道我 ……此处隐藏21272个字……的空间,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用武之地。为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培养用学生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制作性作业,使学生成为创新者。

数学作业不应受学科的限制,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作一些小研究,以此引导学生探索。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之前,布置学生如下作业:请你能给家中的长方体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好吗?学生会动手进行大量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表面积的含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再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组织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叶子,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创作一幅美丽的轴对称树叶贴画。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数学作业的设计除以上情形外,还有很多的类型,如准备性作业,资料收集性作业,数学日记的撰写,小调查报告等,同时各类型的作业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包蕴的,只有善于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才能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个整体,使预习、巩固、拓展三段式作业的布置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使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的花样复合体。使它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丰富的经历,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