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18 17:43:38
《荷花》教学反思(15篇)

《荷花》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花》教学反思1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本文仅就以现代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一课为例(课堂实录节选),着重探讨课堂中如何互动。

首先,导入新课有实感,激发学生的互动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到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思维的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积淀和生活阅历,激发起他们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这样就给以后的课堂互动提供了基础。

[教学案例实录]:

师: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惧。读了作家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妇女们,水生嫂们,温柔多情,太可爱了。

师:很好,看来《荷花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学读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学读出了人情美、人性美;还有的同学读出了人物对话的语言美。孙犁的小说真是别有风味啊!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战争是残酷的。这是他们的正常思维,而教师的导课中传达出了本文对战争的描写与我们的常规想象不一样,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习读课文。)

其次,教学活动有发散,鼓动学生的互动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课堂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还是主动,完全取决于课堂的驾驭者、课堂的“导演”──教师。过去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主演”,只是一味的讲,完全是“填鸭式”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动学生说,自主地说,大胆地说。

[教学案例实录]:

(一)比较阅读

(改写原文对话,比较阅读)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女人低着头说:“就你积极。”

师:能用老师改写的句子换掉原文中水生嫂说的话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生,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实赞美,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

(教师在驾驭课堂时,运用了常规的“语言替换法”。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了作家对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较中容易发言,说出自己的所想,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学习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的互动气氛。)

(二)合作探究

(对“助夫杀敌”一节,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讨论,争论。)

以下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现录下。

1、“撅着小嘴”的是谁?

生:是新媳妇。年轻,尚未成熟,委屈。

2、“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这是谁讲的?

生: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为她说出这句话就感觉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附带一下人物的情态。后面写到妇女们的生气。她们为何生气?

生:丈夫爱搭不理,一个不大声吆喝,说她们是“落后分子”。

4、水生们真的生气吗?

生:没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来吧,你们!”――课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气”。“扔饼干”细节表明他不是真生气。他是装的,妻子来看他,他觉得路上危险,也有些害羞,丢人。

(教师运用“问题导引法”组织课堂,有的放矢,学生便于回答,也乐于回答,很好地配合了教学,体现了课堂的“主人翁”角色。)

(三)授之以渔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体会水生嫂的形象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以水生嫂勤劳善良的特点为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语段,体会她的这个性格特点。对于后两个特点,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刚才的分析方法去归纳、提炼。即使学生的归纳与标准的表述有差距,我采取了存疑的态度,然后把标准的表述写出来,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这样就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对于课堂中的互动,教师要不时地去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互动的空间。)

再次,总结扩展有艺术,活跃学生的互动欲。

如果没有好的总结,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难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艺术的总结就是可以激发学生心中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细胞的东西。所以,艺术的总结是学生知识的回笼,能力的聚焦!

[教学案例实录]:

这篇小说仿佛是一篇散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只是选取了生活的几个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特色,表达了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

(这样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人物语言与人物心理的关系,课后他就会去细细品咂文本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与文本的互动。)

最后,布置作业有探究,诱导学生的互动欲。

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在课外的延伸,它既是衡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传达量和传达度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量与理解度的“砝码”。所以,对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课后对文章的探究及学生与文本的互动问题。

[教学案例实录]:

作业:散文如少妇,诗歌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之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

对于作业的设计,作为教师应心中有数,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外与文本的互动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宽泛,就会使得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问题设计的价值,达不到课外互动的效果;如果设计得过于浅显, ……此处隐藏8560个字……丽。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看荷花。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迫不及待的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荷花》教学反思13

《荷花》这一课的学习,出乎我意料的莫怪与孩子那敏锐的观察力了。

课上,当我讲到课文第二节,带领孩子观赏那美丽的一池荷花时,当我问:你看到了什么?

前面几个孩子结合着书上的内容说的很好——有什么样的花骨朵,有盛开的花朵等等,可这时站起来一位同学却说道:“老师,我认为这幅图不对。”我一愣,于是我就说:“你说说你的理由吧。”他大声说道:“不该有莲蓬。”咦,说真话,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前只注意研究课文,谁注意看插图呀!那更别提考虑这一点呀!但这也有时我们课上多好的教学契机呀!于是,我笑着说:“哪我就想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时候不该有莲蓬那?”孩子这是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花才开,就败了吗?”

“书上说一进门就闻到清香,就跑去荷花池了,要是早开了,就不会这样了。”

“天天看到开的荷花,就不会这么吸引他了。”

“我认为荷花时才开的。”

……

“也不对,老师,可能作者很久没去了,这次去的时候荷花早就开了,不就有莲蓬了吗。”

正说的热烈时,又有一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班里的孩子又是一愣,接着叽叽喳喳说了起来。

是呀,有这个可能呀。说真话,此时因为我课前的准备不足,我没法告诉孩子是什么情况,这时我又对孩子说:“这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莲蓬是不是该有,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作者到来的时间。看到没有,文中到处是问题,就看我们有没有疑,只有善于怀疑,才能找到真正答案。这节课老师就要布置一个作业——查查作者到底什么时候来的,那才能知道图上画莲蓬,该还是不该。”

我想以后我会在这些方面更加关注了,不然真会让孩子把我给问住,难住。

《荷花》教学反思14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作者叶圣陶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完成写一种植物的教学任务。

1、随文识字。本课的9个生字,集中分布在课文的第2节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中,第4小节作者的想象中,因此识字教学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是一句长句,其中又有4个生字。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读好句子,先学习生字以扫除在朗读时可能遇到的障碍。每个生字的教学各有侧重,其中“展”重在字形,“破”重在部首,“嫩”重在读音。另外4个生字“佛、裙、随、蹈”的教学则比较置后,则先让学生在反复的与文本接触中,读准字音,而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佛、裙、随、蹈”。这样的生字教学设计既能提高识字效率,又能避免由于识字教学的介入而中断的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优美,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文本语言。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叶多、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好这部分课文,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同时迁移到写一种植物的方法上来。

3、借助媒体。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学生与作者一起“看荷花、赏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从而更好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课文第二段中三种荷花的样子。

4、教学不足。学生发挥想象的余地不多,可能受到媒体和同学回答的影响,在作业时有点千篇一律。

《荷花》教学反思15

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形状不一的荷花,各有各的风韵:初开的有初开的羞涩之美;怒放的有怒放的热情之美;含苞待放的则争先恐后,不依不饶。

“但这一池的荷花恐怕不仅仅只这三种姿态,想一想,还会有哪几种呢?”孩子们的想象起飞了:

“有的露出黄色的笑脸,正和小伙伴们打招呼呢?”

“有的在微风中频频点头,仿佛和蜻蜓问好呢!”

“有的对着平静的湖面照起了镜子,想和大家比比谁长得更美呢!”

“有的从荷叶丛中探出脑袋,欣赏着这美丽的世界。”

“有的花瓣快脱落了,只剩两三片花瓣,可还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

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满池的荷花”,那么千姿百态,那么千娇百媚。

孩子们随着文本来到了荷花池边,成了一朵荷花。此时,孩子们再读这几句话,那份极富感染力的情感全融在朗朗书声里了。

盛开的“荷花”映着孩子们的笑脸,似乎开得更艳了。

《《荷花》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