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体会1去年“十一”黄金周,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主讲《论语》,一炮而红。由讲稿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更以60万册的首印量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人气已有超易中天之势。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丹及《于丹〈论语〉心得》的评论与争鸣如潮水般席卷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借势跟风也好,炒作“造星”也罢,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它不但展示出文化内部的活跃与创新,而且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大关注。于丹及她的“《论语》心得”,同其他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教授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国学热”的持续升温。
《百家讲坛》选定《论语》这个题目不是偶然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介绍说:“当初我们在确定开讲《论语》的题目时,就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社会风气一片浮躁、人心充满困惑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古人那里汲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于丹也是抱着“半部《论语》修自身”的观点,意在通过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给迷茫、焦虑重压下的人们做一番“心理按摩”。效果是很明显的,有人盛赞于丹用《论语》煮出热气氤氲的“心灵鸡汤”,有的读者很直白:“通过她的讲解,我们明白了做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并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在思考的是:在对《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捧之中,有多少人能将其所读运用并且坚持运用于自我、运用于生活?就像于丹所提到的,国际上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读《于丹〈论语〉心得》,不是为了获取对热点话题的谈资,而是为了养护快乐、健康的心灵。也有许多人批评甚至贬斥《于丹〈论语〉心得》,但少有人批评贬斥《论语》;而那些批评贬斥《论语》的人,也没有谁否定修养身心、强健精神之重要。如果我们在对《于丹〈论语〉心得》争鸣的同时,坚持实践着修养身心、强健精神之道,进而在更阔大的背景下,坚固我们民族的精神与信仰,岂不是令每一个人都振奋的快事?
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争议最大的恐怕是她个性化的解读。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认为这正是于丹的高明之处,“她讲《论语》从个性的情感出发,像老朋友一样,将阅读《论语》的心得参合自己的经历向你娓娓道来”。对此,也有人嗤之以鼻,说《于丹〈论语〉心得》是给那些仅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更有些代表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痛心怒斥:这是对《论语》的糟蹋!对此,于丹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我觉得于丹在此表现的平和与谦逊是令人敬佩的。任何阅读都是个性化的,经典更不是一副僵化的面孔,它能亲近到每个人的生命中给人抚慰与启示。所以,每个人阅读,都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心得,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心得。当年在柏林大学任教的叔本华,一心想与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选择与黑格尔同一时间举行讲座。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叔本华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今天来看两位哲学大师的对决,没有失败者,而且最大的赢家还是哲学,是诸多等待召唤与启迪的人们。于是就想到《百家讲坛》,在请于丹讲《论语》时,可不可以同时请风格不同的“李丹”或者“张丹”来讲呢?让我们在近两百年后也有幸感受一回精彩的学术pk。“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给我们描述了理想中的民主社会公民实现自己话语权的自然状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其实不存在捍卫别人说话权利的问题,所以,那些有能力捍卫别人说话权的人或组织,可不可以给更多的声音表达的权利呢?
网上不少文章谈到的“《论语》心得”中的硬伤,实在是令人遗憾。有消息说于丹接下来还要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希望不仅仅是于丹,还有登上《百家讲坛》的每个学者都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状况才好。严谨,应该是学者永远不变的风范。
论语心得体会2《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对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解开我们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有兄弟,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他说: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就要学会承认。但有些事情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比如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虚有礼。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就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现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种遗憾,在现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放得很大很大,也可以放得很小很小,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和素养。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永远是最简单、最普通、最生动的道理。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论语》,认识它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论语心得体会3近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书《论语》。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动时,我把其中 ……此处隐藏15433个字……,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老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这是对于读书方面的一些分享。当然,读书时我们不免要去思索人生,总是习惯性的想去拿自己和书中人物去作比较的,其实这些比较都是必要的,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会去选择比经历,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比一下对人生的态度,儒家的思想里面有太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恰恰相反,而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大动肝火,也还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去悲伤。试问若我们摆正我们的心态会如何呢,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美好或不美好的事情,可能都只是我们所必需要经历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变得更加的强大。其实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一段话
一样。“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品古今之往来,能人将相有多少不是这样的呢,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不要在意这些外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漫漫历程中,到中年之时,我们再来品调我们的人生往事之时也许会发现,随遇而安可能是一种极佳之心境。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现如今儒家思想正影响着世界人民的思想,它正带领着中国的文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读《论语》而明了睿智。
论语心得体会13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简短朴实的语句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可能还不能完全领悟孔子说的那些治国的大道理。但自从朱老师教了《论语》开始,我便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慢慢喜欢上了《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学第一天,朱老师便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论语》。他站在黑板前眉飞色舞地讲着,而我们却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听他讲,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慢慢地,我们在朱老师的指点下有了全新的领悟,想想孔子老人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他对社会生活独具一格的想法,令我茅塞顿开、赞叹不已。
就如上面说的那句,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但对于第一句我便疑惑不解:学习时常温习,哪里快乐了?放到生活经验中,应该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孔子老人家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呢?朱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露出笑意耐心地解释道:“这句话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就比如说复习之后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是很快乐吗?”我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脑海呈现出一个新想法:温故而知新,学习后温习便能学到新知识,达到新领域,这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渐渐地,似乎懂了……
我记忆犹新的另一句话,子曰:“君子不器。”器的意思是东西、器皿。按字面解释应该是:君子不是东西。但是这个解释总觉得很奇怪。其实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有一种用途,换句话说,君子不能只会一门才艺,要多才多艺。哈哈,没想到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论语》中古人用的语言和我们现在不大一样,书中所写的句子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懂得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悟出许多哲理、道理。经常读《论语》,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做人、做事。《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好好琢磨!
论语心得体会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脆悦耳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一转眼,我参加论语读书会已经两个学期了。
坦白说,在我第一次听老师讲《论语》的时候,我以为只要会读,知晓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我发现不仅要把它学会,学好,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做人的“礼”,体会到孔子的教学理念,体会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对学生的期盼。
每次读书会何老师会让我们轮流主讲,令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主讲那一次,讲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讲,要先做好功课,——查字音、理解句意。在准备的时候,遇到了历史故事,我就会去查它的背景和相应的资料,在一次次奋笔疾书中,我理解了那些难懂的文字。到了主讲的那一天,在朗朗的书声里,我自信地把准备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讲给大家听,我把人物的资料、生平……生动有趣地讲出来,使得论语的文字更易懂。在讲给大家听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着、改变着,同时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
读书会结尾,何老师都会让我们讲讲本周的收获,以及下周的目标。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个星期我们的实践是日行一善,我感觉自己的心静了一些,因为能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论语》是一本蕴含着生活道理的书,它是千百年来思想的荟萃。感谢老师,感谢同学,能让我在《论语》读书会上遇见中华文化的至宝!
论语心得体会15《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