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荐】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之所以选择立德社工作为我们的社会实践地点之一,是因为对其以“四点半课堂”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性公益项目的极大兴趣。
“四点半课堂”是一个旨在为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放学后继续学习场所的公益项目。在项目开展的两年多时间里,“四点半课堂”的志愿者们和立德工作人员通过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带领孩子们参加集体游戏、开展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流动儿童适应新环境、融入集体,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课后成长环境。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是一项完全免费的服务,它向学生家长收取一定费用(远低于市场价格)以维持团队运作。
那么,这样的形式是否违背了“志愿”的原则呢?这样的志愿形式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了位于亚运村的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
在负责人赶到之前,我们先来到了教室,与先到的孩子们攀谈起来。从孩子们口中,我们得知,立德社工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和蔼可亲,还时常到孩子家家访,孩子和家长们都非常感谢立德工作人员。但是,在这短短半小时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当我们问到“你们觉得‘四点半课堂’对你们有帮助吗”时,孩子们不知是玩笑还是认真地说到:“没有!”,这着实让我们有些诧异。同时,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似乎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和谐。其中一个孩子被大多数孩子孤立、甚至打骂,一个小姑娘指着他对我们说:“姐姐你们不要理他,他是变态!”看着那孩子无助地站在一边,只能用装出来的无所谓的笑容保护自己,我们都觉得有些心疼又有些无奈。再者,从孩子们的口中,我们得知,几乎每次来的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都不一样,还未熟悉,便已经离开。
半小时后,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我们与主任的交谈中,他也提到,该项目的家长俱乐部等亲子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访活动也实现了社工组织与家庭的良好互动;对特殊家庭的特殊关怀也实现了针对性帮扶。然而,现在的“四点半课堂”项目仍然存在着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困难,目前的志愿者来源主要是周边大学的大学生,然而陪伴孩子的志愿者流动性较强,很难真正以大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或者学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虽然,“四点半课堂”项目现在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他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志愿创新形式。它让我们知道,志愿活动不以利益为导向,但并非完全不和金钱搭边儿,公益机构首先需要保证自身的生存与运营。志愿与公益并不等同于“免费”,也不等同于“官方”。一个健全的、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的社会公益体系应该是由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机构组成。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组织必须走自我运营的道路,而不是一味依靠政府的资助。志愿者的主体,也不应仅仅是大学生群体,只有实现全民化、生活化的公益,才有可能走进真正的志愿新时代。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2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所以更加彰显了实践的重要性,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簇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餐厅里虽然我是以传菜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才能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才有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xx年里,我一直不敢尝试,原因之一,我一直对自己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总害怕误人子弟。原因之二,求学在外,家长一直也不放心。所以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所以,这次我不能再让机会悄悄溜走,不管有多艰辛,我都要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这就是体验,这就是奉献,我为之无怨无悔。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我帮助一个初中小孩儿学习英语,刚开始,我精心准备了三套学习方案,但是教完第一节课时,我的计划一一泡汤,他英语基础比较差,词汇量很少,基本句型掌握不扎实,最重要的是,他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为此,我尽量减少学英语的枯燥与乏味,充分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课下,我们还讨论我们的理想,追求,并且还传授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孩子儿在不断的学习,我也不断的成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入学习领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大学生勇于实践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也通过走进基层、走进市民了解了更多现实问题,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做家教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我不知道多少 ……此处隐藏23991个字……学院的学生,尽管我本身属于非师范类专业,但“为人师表”这个千年的古训却永远牢记在我的心中。我觉得,做一个好老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如何出色的胜任老师的工作,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磨练。所以本着这样一个向往,我选择了组织家教这项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的准备
为了能够增加此项活动的“含金量”。我为活动订立了“自己组织,自己分配,自己招生,自己工作”的基本宗旨。其中这里的“自己”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群体:即所有参与到我组织的这项活动中来的和我具有同等学历的朋友们。他们分别是:万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管理系)、施政(南通大学数学系)、蒋舒(南京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贾楠(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在组织好人员之后,我于7号晚迅速草拟了两份材料。即:“爱心辅导介绍”广告和“爱心辅导活动会员条例”。(材料见附页)
活动的实施
在x月9号散发了“爱心辅导介绍”广告之后,我们很快接到了许多家长的询问,并陆续登记好姓名和联系方式。x月xx号上午结束招生后我组织分配了各个参与同学的任务,其中我具体负责了一名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及英语辅导工作。会议结束前我们再次学习了“爱心辅导活动会员条例”。下午同学们开始各自与负责的孩子家长联系,商定具体的实施细节。
22号活动正式开始,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始终遵守条例中的规定,牢记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本,礼貌、耐心、亲切的完成辅导任务。同时,我尊敬学生家长,礼貌用词,耐心听从家长的建议。在具体学科指导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存在着偷懒和粗心的坏习惯。我针对这一点提出了狠抓辅导效率,减少学习持续时间但增大学习频率的方法,为这个孩子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活动结束时,在我和孩子家长共同组织的测验中,他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我还统筹着全局,每天与其他四位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提醒他们牢记活动条例并注意自己的安全。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5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